而油頁巖則是一種富含可燃有機質的沉積巖,與碳相比它的灰分含量較高,超過了40%;與碳質頁巖相比它的含油量較高,超過了3.5%。通過熱解(也稱為裂解)化學反應,油頁巖中的有機質可以被轉化為合成原油。在特定的溫度下,加熱油頁巖會產生蒸汽,通過蒸餾過程可以分離出類似石油的頁巖油。
除了技術進步外,生物成油理論本身也在受到挑戰(zhàn),俄羅斯科學家發(fā)現所謂生物成油、石油枯竭可能根本是個騙局,石油真正的成因可能是石化油。
石化油學說
1956年,蘇聯(lián)科學家發(fā)現,石油根本不是什么生物生成,而是從地底下自然涌出的。只要再適合的地點鉆探到一定深度,就一定能發(fā)現石油。為此他們提出了非生物成油理論——石化油學說。
石化油學說認為,石油是由地下巖石中的無機碳氫化合物經過熱化學反應產生的。這些無機碳氫化合物可以是來自于地球內部的甲烷和其他烴氣,也可以是巖石中的有機物質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(fā)生熱解反應產生的。在地下深部的高溫高壓環(huán)境下,無機碳氫化合物經歷熱演化過程,包括裂解、重組和聚合等反應,形成較重的烴類化合物,最終形成石油。由于碳氫化合物比巖石縫隙中的水更輕,因此它們會向上滲透被人們發(fā)現。
事實上已經有很多證據證實石化油可能才是正確的。比如很多廢棄的油田,在多年之后又被檢測到出現了新的石油。比如生物成油本身的缺陷:如沙特等富油國家的大油田,如果真要是生物形成,那就意味著在數十公里乃至數百公里的空間里堆滿了生物殘骸,而且這些殘骸還必須都轉化為石油而非化石什么的東西,這種概率太小了。蘇聯(lián)科學家認為,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,實際上是巖石中的那些喜熱微生物,它們只是恰好被石油裹挾,與石油的生成完全沒有關系。
無論石油到底是怎么生成的,但可以明確的是,石油到目前為止還未衰竭,我們遠遠沒有挖掘出地球這顆行星的潛力,從宇宙等級來說我們連一級文明都不算,頂多只能算0.7級文明。那么問題來了,既然石油在短時間內還不會衰竭,為什么我們還記著找新能源取代它?
我們?yōu)槭裁凑倚履茉矗?/p>
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氣候變化和環(huán)境保護。全球氣候變暖和環(huán)境破壞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。石油的燃燒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,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,進而加劇氣候變化。近些年來極端天氣變多、全球變暖等問題已經引起全球重視,國際間為此已經達成一致:我們必須盡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,以遏制全球氣溫上升。因此,將石油替換為新能源是減緩氣候變化、保護環(huán)境的迫切需要。
2020年,全球碳排放減少了5.8%,但這是由于疫情期間經濟不景氣而導致的,我們仍需要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和推廣,以實現對石油的減少依賴。
上篇:
下篇:
地址: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(qū)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: 電郵:303235380@qq.com
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